详细内容
关于殡葬文化礼仪,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是很了解,比如花圈、挽联、挽幛等等这些礼仪文化,随着越来越简化的殡葬程序也渐渐的都没有了。挽,古代称为“輓”,意为帮助丧葬引丧车,故輓字从车旁。所谓引丧车死者的即送葬者执丧车两旁之绋并吟唱哀悼死者的歌前行,故名作輓。《搜神记》载:“抱歌者,丧家之乐也,执绋者相和之声也。”大约从明代起,挽歌渐渐演变成挽联了。清代以来,联非常流行。卢希左胸前悼裴《六家联语合钞》序说:“中流社会,遇有哀悼事项发生,联语动以百计;交游稍广,甚以千计。”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在各种吊唁品中,挽联都是视为有意义而很受重视的。这是因为: 1、挽联对逝者的哀悼,也即对活人的慰勉。它是一种文明参加追悼的哀悼形式。 2、挽联是悼念者本身文化层次的表现。可以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充分表达吊挽者的感情和思想。还可以就逝者的去世表达自己对有关问题的看法,这就比浅层的哀悼要深刻得多。有的一幅只有十几个字的好挽联,可以胜过一篇几千字的文章。
在参加的葬礼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在礼堂两边看到摆放的花圈,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花圈好像和葬礼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葬礼要送花圈呢?下面就跟着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花圈是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的表达,这也是一种葬礼礼仪,但是花圈文化却是从西方引进的礼俗。在西方,花圈的环形象征了生命的延续,随后被人们延续下来,形成了殡葬礼仪习俗。常见的花圈从型号上分有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等几种。从制作质料上分有鲜花型、纸花型和绢花型等几种。送花圈的大小规格,送何种质料的花圈,要视丧事规格,逝者情况及本人同逝者生前亲近程度,以及其他送礼人的丧事礼品状况而定。无论什么材质的花圈都应以雅致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为佳,尽量不用太俗气的。 花圈并不是传统葬礼的产物,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却成为了葬礼中必不可少的物件。民间葬礼所使用花圈多以纸张、塑料制作,不但浪费纸张,用完后焚烧时所产生的烟尘也极度污染环境。近年来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弃用花圈或者用鲜花作为代替。 鲜花环保无污染,不仅外观比花圈漂亮,其含义也更为美好和深刻。进献用的鲜花一般以菊花或百合为佳,当然也可以选用逝者生前喜欢的品种,但注意不可选用带刺的玫瑰。
1、殡葬活动生态化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公墓殡葬活动的生态化即公墓殡葬活动的和谐,主要表现在人们有自觉的生态环境价值观,殡葬活动质量、人口素质、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的公共环境,形成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风气、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 2、殡葬经济生态化 生态公墓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创造低耗、无废无污、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殡葬环境,提高公墓的功能、效率与舒适度。生态公墓的殡葬经济生态化即公墓建设与发展保持经济,主要表现为采用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在经济发展上追求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努力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成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园区,其目的是消除殡葬污染,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将环境保护融入殡葬活动和消费中,将废物的处理寓于利用中达到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的多重目标。
以前我们对殡葬服务一直有个印象,主要是为逝者服务。所以,如果家属之前没有去世,那么一定不能让殡葬服务人员进入家中。否则家人会受到死亡威胁。这种让殡葬服务人员进入家中的行为,就像是把死亡引入家中。所以普通人为了避免不孝的指责,宁愿等到家人去世后再让殡仪服务人员进家门,也不愿让家人在弥留之际看到殡仪服务人员。 然而,这种做法对濒临死亡的家庭是好是坏呢?其实是值得反思的。因为,在殡仪服务开始由外人办理之前,我们的殡仪服务基本都是由家属办理的。在家属办理的年代,临终关怀是整个殡葬服务的一部分。因此,在传统的丧葬礼俗中,我们发现死亡是丧葬礼俗的一部分。因此,殡葬服务离不开临终关怀。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殡葬服务逐渐脱离家庭的控制,使得殡葬服务于丧、葬、葬、祭的死亡处理。临终关怀不再是殡葬服务的一部分。我们的社会之所以演变成这样,是因为临终关怀被认为是家庭私事,不适合作为外人的殡葬服务人员介入。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对死亡的禁忌,认为殡葬服务人员的进入会将死亡带入家中。因此临终关怀不仅在殡葬服务中被忽视,而且被认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